English

汲取苦难的精神滋养

2000-06-0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古 耜 我有话说

在我看来:散文是一种最终靠灵魂的深度与高度支撑起来的文体。这无形中决定了散文家要想写出真正的好作品,恐怕不能仅凭文笔、才气乃至知识、学养等等,除此之外,还需要精神的锻打和生命的砥砺,甚至需要一种逆境的体验和苦难的淘洗。从某种意义讲,一篇足以感动读者的散文,常常是作者走过人生的沟沟坎坎、悲悲戚戚然后从容回眸的独特发现,是他凭借世事的艰辛与岁月的磨难而实现灵魂升华时的由衷感喟。所谓“文章憎命达”,“诗穷而后工”,概属此理。我的这一番认识,近日因读柳萌先生的散文新著《真情依旧》(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元月出版),而又一次获得了印证。在这部作品中,作家驱动质朴、平淡但却很有味道的叙述语言,营造了一个充盈着丰富的人生底蕴和浓郁的平民意趣的艺术世界,它留给读者的感染和启悟是多方面的。而其中最让人过目难忘、久久萦怀的,恰恰是作家特有的那种善于从苦难中汲取精神滋养的处世态度,那种历经坎坷而真情依旧的生命本色。

在人生的旅途上,柳萌先生曾经非常不幸:当他还是一位20岁出头的小青年时,仅仅因为说了几句真话,便被粗暴地戴上了“右派”荆冠,先后下放北大荒、内蒙古等地劳动改造20年,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才得以彻底落实政策。按说,如此的命运遭际是很容易给心灵留下某种暗疾的。这些年来,有的走过逆境的文人,或逃于庄,或遁于禅,或沉溺于往日酸楚的喋喋不休、唠唠叨叨,庶几可作如是观。相比之下,柳萌先生全然摆脱了命运的袭扰,他在再次获得自由写作的权力之后,对昔日饱尝的苦难,既不曾做情绪化的扩张,也没有持消沉性的回避,而是自觉地把它推到一定的心理与情感距离之外,作为一种生活对象与生命资源,加以审视、品味和思索,就中提取精神的滋养和生活的要义。关于这点,一本《真情依旧》表现得相当充分与昭然。譬如《腕上晨昏》一文,写的是作家在屈辱岁月里与手表的缘分,而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却是:人即使面对命运的重压,也不能丢掉自尊、希望与追求。《只有遗憾》讲述了“我”因“政治问题”而未能进北大读书的过程,只是这种讲述与其说是在控诉极左政治,还不如说是在倾吐对知识、对文化的渴求。《饮茶聊天儿》、《烟酒琐忆》、《没有书读的时候》等文,一概从生活小事切入回忆,内中尽管饱浸着苦难与创痛,但最终传导出的却依然是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珍惜与向往。显而易见,诸如此类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经验层面的苦难抒写,而坚持在有关苦难的自省与省人中,使苦难真正变成了一种有益于人类心灵成长的特殊的精神财富,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。

作为饱尝过命运坎坷和人生不幸的作家,柳萌先生能以作品发掘出苦难的精神价值,进而实现苦难的升华,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。这除了需要足够的人生智慧与豁达的生命情怀外,一个更为直接的必备条件便是:对苦难的正确理解与深层体认。就此点而言,《真情依旧》同样为读者提供了清晰而隽永的视窗。在该书中,作家一再真诚而深情地言说着自己的苦难观,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当属《后记》中的一段话:“一旦你摊上了这苦难,就应该直面现实,用自己的意志战胜它。当你从苦难中挣脱过来,不见得真的要感谢,却一定要继续做个正直的人,莫要因经受过苦难而变得圆通世故,不然你的苦你的罪就等于白受,岂不有愧于苦难。”“有愧于苦难”!此乃何等精辟的语言,它使我一下子联想起陀斯妥耶夫斯基说过的一句发人深省的话:“我只担心一件事,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。”这庶几是遥远的心灵呼应吧。那么,怎样才能“无愧于苦难”呢?柳先生似乎强调了两条:一是要直面命运的不幸,不要被苦难所击倒;二是要守护人格的正直,不要被苦难所改造,而这苦难之中的人格守护,自然包含了对苦难所特有的精神价值的自觉汲纳。也许,这样的苦难意识少了一些理论的玄奥,但是,它却深深植根于作家的人生坎坷与心灵煎熬。而发自于生活和生命深处的东西,往往反过来更具有滋养人生、雕塑心魂的特质。这或许是《真情依旧》透视苦难的最终意义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